4/2/2023 牧者之言 Pastor’s word

回忆我的“耶稣生平”课

提后3:14 但你所学习的,所确信的,要存在心里;因为你知道是跟谁学的。
2 Tim. 3:14 But as for you, continue in what you have learned and have become convinced of, because you know those from whom you learned it. 
下周是受难周。它使我回忆起25年前在金陵读书时所学习的一门课程:“耶稣生平” (Life and Teachings of Jesus)。我在此特将点滴的回忆整理出来,和弟兄姐妹分享。

一位记忆深刻的老师
1998年担任 “耶稣生平” 的老师是陈锡大牧师。他除了为同学上课外,还负责学校的外事接待和图书馆工作等。他的课不是照本宣科,而是风趣自然,有着独特的气质,将耶稣的生平及教训的精髓和学生分享。他以启发的方式问问题,让人印象深刻。在第一堂课上,他与学生分享自己蒙召的经历。老师很小时就和母亲一起信主,学习神的话语。有一个人生病很严重,他为这个人祷告,求神彰显神迹。开始时那人有了好转。后来,那人却每况愈下,离开了世界。老师想弄清楚上帝为什么没有听他的祷告?他从而萌发出读神学的愿望。这成了他后来侍奉上帝的契机。
老师离开神学院前在小礼堂最后一次讲道语重心长。他对神学生的两句勉励的话我仍然记得:
 第一句:“神学院可以培养出神学生(跟神学的学生),人学生(跟人学的学生),和鬼学生(为着自己的利益出卖信仰,跟魔鬼走的人)。你到底是哪类学生呢?。”
   第二句:“也许有一天你会成为大主教、两会主席或大牧师,但那时你要问自己的问题是:我还是不是一名基督徒?”这些话一直鞭策和拷问着我信仰的良心和侍奉的忠诚。

一些零散的课堂记忆

a.    理性与信仰
在历史上曾有许多学者从理性的角度试图寻找历史上耶稣的踪迹,但大多数的探索都是无疾而终。对耶稣记载的圣经之外的资料并不充足。有些作品里可以找到耶稣的蛛丝马迹,比如犹太史学家约瑟夫的《犹太古史》,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《编年史》等。但对基督事工最完整的记载仍然是新约的四福音书。对我们来说,对耶稣的了解不能单凭有限的理性,而应从信心的角度出发,以信仰指导理性,接受圣经的权威,追随的基督脚步。同时,我们所信的基督是建立在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的。
b.    耶稣讲话的独特方式
在课上,一句记忆深刻的经文是:“人到我这里来,若不愛我胜过愛自己的父母、妻子、儿女、弟兄、姐妹和自己的性命,就不能做我的门徒“(路14: 26)。“胜过”和合本特别标注出:“愛我胜过愛”原文作“恨”。这是中国人难以接受的观念,难道作基督的门徒意味着六亲不认吗?当然不是。当时老师的解释是:耶稣用一种特殊、甚至极端的方式和人讲述天国的真理,给听众留下印象,并使他们深刻反思。主的话挑战人们放弃心中所有的偶像,不以自己的愛去愛人,而以主的愛去愛人。
c.    “认耶稣是基督”
在《太》16: 13-20 耶稣问门徒两个问题:第一是,别人说我是谁?第二,你们说我是谁?在现实世界中,我们常会听到别人论耶稣,也许人们说耶稣是好人、大医生、道德家、教育家等。别人的答案只是参考,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如何认识基督。我们如何与耶稣之间建立个人性亲密的关系。
d.    史怀哲
在课上老师曾提到的一位人物叫史怀哲(Albert Schweitzer, 1875-1955)。他曾获得三个博士学位,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、音乐家、人道主义者,同时也是神学家、医学家。尽管他的神学并不完全正统,但他效法基督的榜样值得关注。他于1905年以医生而非牧师的身份去非洲传道,并将他对基督的挚愛奉献给了在非洲的黑人。

一篇学期小论文
在这门课上,老师要求学生期末要交一篇论文、而不是作文。我当时十分紧张,觉得靠自己实难完成作业,便在灵修室里挑灯夜读,寻求圣灵的带领指引。当时我写的题目是  “跟随作门徒的代价”。学期末,我带着忐忑的心将作业交给了老师。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,新学期开始时老师专门将我叫到教室外对我说:“你作业写得不错。我给你打了A+,继续努力。” 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,能让学生终身受益。
神学院的往事如陈年老酒,每每拿出来品尝时,都会感到更加醇香。《耶稣生平》课已是往事,但人生耶稣同在的课堂仍在继续。主愛深厚,勿忘初心。我们仿佛又听到当年耶稣在加利利海边的召唤:“来跟从我,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”(太4: 19)。今天耶稣仍在向你发出呼召,你听到了吗?